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纳米压印设备及纳米压印工艺和材料开发和纳米压印技术应用研究,力求在关键设备、工艺和材料、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知识产权和专利,填补深圳市、广东省和国家在高端纳米压印技术领域的空白,为后期成功实现产业化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实验室也秉承面向社会、讲求实效、资源共享的原则,为深圳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研、培训、咨询和技术开发服务,对外开放重点实验室平台设备。
实验室以电子与电气工程学科为支撑,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围绕GaN新型半导体材料关键应用技术,面向深圳市半导体行业的转型提升需求,开展GaN功率器件及封装技术、GaN MEMS传感器、GaN薄膜晶体管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为深圳市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科学支持与技术服务。以“顶天立地”作为总体建设方针,瞄准国际学术和技术研究前沿,立足深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高端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以及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以构建创新型、开放式的系统研究平台,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学术交流基地。
实验室以发展新型高性能有机半导体材料为核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于场效应晶体管、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等的材料体系。建立包括分子结构、光电性质等相关的表征平台,对材料性质进行全面表征,以便对材料进行优化。重点研究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溶液法印刷成膜工艺,通过分子结构、添加剂以及溶剂控制,实现有机半导体材料的高通量、大面积、适合柔性衬底的印刷加工。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机半导体印刷电子研究平台,研究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实验室针对我国水、土污染防治需求,在开展地下水与土壤污染重大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地下水与土壤污染勘探、快速检测、污染模拟、污染评价、健康风险评估、修复等技术开发及环境咨询与工程技术服务。促进和推动深圳市水、土污染环保产业的科技化发展,形成深圳市土壤、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管理、规划和决策的实验室及技术支撑平台,成为深圳市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及管理的智库。
实验室主要研发任务是搭建一个电解水制氢的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共享平台,平台具备PEM电解水制氢系统的设计、组装及测试能力,实验室专注于研究酸性电解水制氢的技术,掌握催化剂、双极板及单电池等关键组分的工艺及工程技术。具体的研发任务为: (1) 用于PEM电解水制氢的非贵金属析氢电催化材料与析氢电极的研究; (2) PEM电解水制氢的单电池的设计及综合流体仿真; (3) 电堆一致性与系统一体化集成设计的研究。目标是建立一个以酸性电解水制氢(PEM electrolysis)为主的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及为实现氢能技术在深圳市的产业化打造基础,而且并能在短期内把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在氢气制备技术领域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实验室专注于太阳能全光谱发电技术研究和开发,重点研发太阳光谱分光和聚光材料、新型高效光伏材料及器件和高热容热存储材料。南科大材料系何祝兵教授和化学系何振宇教授分别担任实验室正副主任,固定研究人员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科研人员10人。拥有先进的复合光学镀膜系统、PECVD、PVD、ALD等薄膜物理沉积设备,和完备的化学合成和检测表征平台。至今,已经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近30项。光伏电池冠军效率接近20%,并研发出一批高质量的光学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技术。
实验室依托南方科技大学环境学院,于2016年4月获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资助建立。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在依托单位的领导下和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为刘崇炫教授,执行主任张作泰副教授,实验室拟配备26名科研人员,其中学术带头人3名。实验室人员主要为来自城市固废资源化技术与管理领域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高端人才,包括国家特聘专家,固废综合利用领域知名企业家、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孔雀计划获得者、高级工程师等。
实验室主要围绕高密度电力直驱技术和无接触磁性变速传动技术开展研究。通过探索电机电磁能量转换新理论、新方法,发展电能生产、利用新技术,并推动其在新能源发电、电气驱动、高效节能等场合的应用,最终服务珠三角地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室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场地占地650平米,具备百千瓦级机电能量转换测试平台和中型尺寸机加工中心,可开展新型样机试制、系统性能测试等工作。实验室将结合大鹏新区产业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海洋电力传动装备、海上直驱风力发电装备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
深圳市计算智能重点实验室围绕低能耗、轻量级、高可靠、可自主演化的计算智能共性技术集中攻关,面向互联网、软件服务行业,与相关企业密切对接,将高端研发与产业转化密切结合,打造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产业应用的完整上下游,为互联网、软件服务等行业以及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新兴方向的发展提供关键的底层技术。
深圳市高机能材料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建设是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战略,满足深圳市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需要,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机能材料(涵盖金属、高分子陶瓷)粉体制备技术、3D打印关键技术及打印装备,实现在航空、汽车结构件、模具行业与通讯产品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引进包括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以及青年才俊,高定位干实事,旨在3-5年内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机能材料3D打印理论和技术研发中心。
本重点实验室将围绕新兴的量子点显示与照明技术领域,建立高效率长寿命QLED材料、器件、封装及工艺研发平台,为深圳市量子点显示与照明技术应用研究的开展提供支撑平台。致力于解决QLED用于显示及照明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包括高性能量子点及载流子注入传输材料、QLED印刷制备工艺、高效激子注入型QLED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目标是开发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QLED显示与照明技术。通过重点本实验室,拟提升深圳市、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在EL QLED器件、PL On-Chip QLED器件及其相关量子点显示与照明技术研究水平,引领下一代显示与照明技术的变革(Game Changer)。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涵盖湍流、气动噪声、无人机气动优化设计、民机防冰技术等领域。通过整合南方科技大学流体力学学科优势科研力量,围绕产业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前沿交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深圳市相关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将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积极服务深圳本地企业,力争在10年内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复杂流动研究机构。
古菌作为三种生命形式之一,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探索其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机理,实验室将围绕古菌展开四个方向的研究:1)古菌生命演化;2)古菌生态功能及代谢机理;3)海洋古菌资源的开发利用;4)古菌近海与河口生态修复。重点建设古菌脂质组学数据库;鉴定海洋古菌代谢产物;研究海洋古菌脂类合成途径;开发近海污染治理的微生物新技术;形成国际一流的科研和教学团队,引领全球海洋古菌组学。
14、深圳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应用重点实验室(筹建启动)
深圳市材料界面科学和工程应用重点实验室旨在以材料界面科学为基石,结合先进材料、表面功能化、界面传质、浸润控制和环境工程等技术来设计和开发新型界面功能材料,建立复杂体系中的表界面行为控制手段,为解决深圳市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快速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压力提供保障。实验室研究领域包含废旧动力电池复杂相分离和资源化再利用、界面行为控制修复含油污泥和土壤、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制备、高稳定超疏水空泡涂层技术和响应性磁性界面材料等五大研究方向。实验室将与其他院校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深化合作交流机制,逐步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创新型界面科学与工程应用实验室,为驱动深圳市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实验室由深圳市科创委支持,南科大徐政和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
17、深圳市机器人感知与智能重点实验室(筹建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