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 南科大工学院院长徐政和:企业提课题,学生来“接单”

2022-08-15

日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了南科大工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政和,并以《南科大工学院院长徐政和:企业提课题,学生来“接单”》为题进行了报道,报道发表在8月15日南方日报及“南方+”客户端。全文转载如下:

南科大工学院院长徐政和:企业提课题,学生来“接单”

“我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最大的动机,就是在这所年轻高校建成与世界接轨的一流工学院。建院以来,我们做出了许多尝试,走出不少新路子。”8月14日,在广州参加第十四届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的南科大工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政和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围绕工科高等教育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生态打造等话题分享观点,并透露了个人科研的最新进展。

在徐政和看来,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创造财富与价值,改善生活环境,推动社会发展。“南科大工学院立足深圳,尤其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这既能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又能提升师生的科研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徐政和说。

151660531567501700.jpeg

南方+徐政和.jpeg徐政和出席第十四届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


谈工科教育:

建立以项目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

南方+:您是南科大工学院的创院院长。南科大工学院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许多创新,目前取得了哪些经验?

徐政和:建成与世界接轨的一流工学院,是我到南科大工作的初心和最大的动机。我曾在国外高校任教20余年,据我观察,国际上工科高等教育超过八成以上都采用学部模式,也就是将所有的工科专业都集中在工学院。南科大同样选择这条路径,工学院的专业设置涵盖了电子与电气、材料、环境、海洋、力学与航空航天、机械与能源、计算机、微电子、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门类。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大幅精简了院系的管理人员,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二是促进了多学科的融合,有利于资源调配,完成学科交叉的重大前沿项目。

在南科大工学院,师生做每个项目都能找到对应的学科,各个学科可以协同进行研究,有效地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以智能机器人研发为例,这项工作涉及材料、控制系统、集成电路、算法与制造等不同学科,而工学院实现对这些专业全覆盖,资源调度更便利,科研效率也更高。

南科大工学院的另一大创新,是与行业领衔的高科技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我始终认为,做科学研究,尤其是工程科学的研究,不能只以发论文为目的,而是要以为社会服务为基础。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和学生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在生产的第一线开展研发与学习。目前,工学院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

南方+: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于教学科研有哪些促进作用?

徐政和:在工学领域,高校与企业的对接融合,能够促进多方共赢。

从企业的角度看,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众多,企业重视自主创新,与高校开展联合攻关有助于快速破解难题,掌握核心技术,提升竞争力,这也是诸多企业选择与南科大工学院建立联合实验室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企业在工学院设立奖学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了解企业、行业,通过与企业联合研发为未来发展物色和储备人才。

而在学生教育方面,我们采取以项目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认领”一个课题或项目,要独立完成从知识学习到团队组建、技术攻关与落地等全过程创新链,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使得我们提出的科研项目能够贴近生产一线。例如,工学院学生大四毕业综合设计便是由企业提出课题,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研发团队“揭榜、接单”,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便是解决企业一个具体技术难题或产品开发的过程。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应用、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技术交流和领导等多方面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作为杰出工程师的必备素质。


谈创新环境:

应大力提倡企业投入科研

南方+:对于在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从事科技创新的环境,您有怎样的感受?

徐政和:加入南科大以来,我深切感受到深圳和大湾区有着非常好的创新生态。工学院许多创新做法和取得的成果,都得益于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全社会对科技的重视。

例如,在政府方面,深圳设立相关项目,投入科研资金,一方面支持“从零到一、从一到十”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则扶持科技人员做企业、办公司,促进成果转化落地,产生效益。此外,深圳还建有鹏城实验室等重要的科研平台,工学院与这些平台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深圳的企业同样普遍重视创新,全社会创新氛围活跃。因此,在工学院,我们评价教师的标准不再仅是发表了多少高水平论文,还包括有多少企业采用了其科研成果,带来了多少实际效益。

我认为,我们应大力提倡企业投入科研。国外有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即对于企业投入科研的资金,政府给予1:1的配套支持。“企业投资、专家‘接单’、政府匹配”,以此推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前瞻基础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


谈科研方向: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是开采“城市矿山”

南方+:您个人目前的研究聚焦于哪些领域?

徐政和:我目前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以及工业废水处理的电驱动吸附技术。

我想重点介绍的是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30年,全球汽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达到30%,到2035年将达到50%。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寿命一般为3至5年,退役电池回收的问题便由此产生。

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动力电池回收势在必行。我常把动力电池回收比作开采“城市矿山”,这是因为动力电池中含有锂、钴、镍、锰、铜等金属元素,假如不能有效回收利用,它们就会成为城市中的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动力电池中相关材料的回收率可达95%以上,这对于资源高效利用意义重大。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是一个新兴领域,目前该领域国内领先企业主要发源在广东。由于近两年我们将迎来第一批动力电池的“退役潮”,因此目前是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研发与市场发展的最佳窗口期。我也正带领团队,与深圳在该领域的新兴企业加强合作,预计将于近期成立产业化公司,促进相关技术落地,助力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


(记者:卞德龙)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8/14/c6788890.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14&appversion=9100&firstColID=24880&date=bnVsbA==&lay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