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刘俊国:加强澜湄六国科研合作,保障流域水安全

2021-04-20

澜沧江-湄公河(简称“澜湄”)流域地处“一带一路”沿线关键地带,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澜湄六国因水结缘,水资源是联系我国与流域下游国家的天然“纽带”。加强澜湄六国科研合作,提升我国在澜湄流域水资源方面的科研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对于保障流域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在流经西藏云南、从西双版纳出境后,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澜湄河干流全长4880公里,是全球第9长河,也是最重要的跨境河流之一。澜湄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为超过7千万人口提供水资源。

澜湄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3月28日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了“一带一路”的基本走向,澜湄次区域既是沟通东南亚与南亚方向的重要桥梁,也是地处“一带一路”建设的陆海交汇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16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我国三亚召开。2018年和2020年,第二次和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分别在柬埔寨金边和老挝万象召开。澜湄合作是我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共同发起和建设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旨在深化澜湄六国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促进沿岸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并助力东盟共同体建设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为推进南南合作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新贡献,共同维护和促进地区持续和平和发展稳定。

澜湄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突出。水资源是澜湄合作的五大优先合作方向之一,在促进我国与流域下游国家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澜湄流域是洪水灾害高风险区,洪水灾害给域内多个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受极端气候变化影响,流域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在增加,2016年湄公河流域发生百年一遇旱灾,近年来流域面临的干旱在逐步升级;快速的人口增长和沿河居住地扩大,都对水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水体污染。全球变化背景下流域未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旱涝灾害和水质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问题,制约了流域可持续发展。

2015年底,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澜湄流域各国均遭受不同程度旱灾,湄公河水位降至近90年最低。我国政府于2016年3月通过中方境内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措施。3月15日8时,景洪水电站下泄流量加大至2190立方米每秒,标志着由中方实施的澜沧江梯级水电站水量应急调度正式启动。本次应急调度惠及流域下游五国,放水3天后,泰国北部清盛地区的湄公河水位从2.3—2.5米上涨至3.29米。2020年,中国向湄公河国家提供澜沧江全年水文信息,并开通了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网站。

澜湄合作期待流域六国加强科研合作,刻画自然-人文耦合作用下流域水资源演变特征,阐明演变驱动机制,并预估未来水资源变化态势及其不确定性,共同保障流域水安全。笔者建议:

第一、我国科学家应加大澜湄流域水资源研究,发出有科学依据的中国“好声音”。 笔者课题组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东南亚最大湖泊洞里萨湖面积在2000年后显著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湄公河下游降水量减少,而我国在上游的大坝建设对湖面减小的影响甚微,贡献率不足7%。这一研究发表后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认识下游水资源演变及其驱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澜湄流域面临的水安全问题复杂,国际社会也非常关心该区域水安全,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推进澜湄流域的科学研究,用数据说话,发出有科学依据的中国“好声音”,科学、客观地阐释我国对保障澜湄流域水安全方面的积极贡献,为澜湄合作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第二、充分利用澜湄合作机制,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在水安全方面的科技合作,形成澜湄流域科学联盟。我国已经开始与湄公河国家分享澜沧江全年水文信息,共建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为更好应对洪旱灾害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澜湄六国应充分借此契机,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域内国家水资源方面科技合作,将水资源研究国际合作推向新高度,形成澜湄流域科学联盟,共同致力于澜湄流域水安全研究。澜湄合作需要加强流域六国科学家的深入合作,通过长期稳定的支持,形成科研合作机制,共同致力于水安全相关的科学理解,并为应对区域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另建议加强青年学者和学生的合作交流,发挥我国科学优势,通过留学生或访问学者方式,为澜湄流域国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通过我国科学家的积极主导和参与,推动澜湄流域的科研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为深入推进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充分的科技支撑。

第三、推进澜湄流域科学传播和科普工作。保障澜湄流域水安全,离不开国际合作和科学研究的支撑,也离不开各国的科普教育,更离不开国际传播和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倡议与东南亚国家构建科普共同体,开展水安全教育互通、人才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构建澜湄流域国家水安全科普共同体,形成良好的教育合作环境,提高东南亚国家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为澜湄合作中的科技合作提供基本条件。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图片:笔者团队与国际专家考察湄公河

微信图片_20210420101252.png

刘俊国,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刘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教授长期从事水资源和生态修复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提出了三维水资源短缺理论和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水资源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曾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为全球首位荣获此奖的水文学家和华人科学家。2017年获国际恢复生态学学会“技术传播奖”,为当年全球唯一获奖者及该奖项成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2020获世界科学院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等奖项。


原文链接:https://newshub.sustech.edu.cn/zh/html/202104/39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