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强,2023年毕业于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导师陈树明副教授。在南科大求学期间,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广东省优秀学生(研究生阶段)”、“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深圳市第二届优秀科技论文”、“量子点化学、物理与应用研讨会墙报优秀奖”、“南方科技大学十佳毕业研究生”、“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十佳毕业研究生”等荣誉。毕业后加入大湾区大学(筹),任职助理教授,课题组独立负责人(PI)。
2017年,我以RA的身份加入南科大电子系。刚加入时,总担心在新环境做不好事,难免会有点紧张。导师、实验室小伙伴外和电子系其他老师(尤其是系办的老师们)都非常随和、热情,他们让我觉得电子系是个非常有温度的大家庭。很快,我就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并慢慢开始享受这段忙碌的生活。
2019年,在南科大电子系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虽然申请博士的经历比其他同学曲折了点,但是可以更早地接触、学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为博士课题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可以熟悉南科大,熟悉我的导师,笃定在南科大跟随我的导师,定能有所收获。如今回想,很幸运,也很感激南科大和我的导师对我的接纳。
博士期间,我和导师在研究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注入机理时,发现热辅助空穴注入是QLED上转换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的关键机制。之后,研究结果顺利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1, 369)并得到同行认可,多次被正向引用成为高被引论文(top 1% cited paper)。同时,该结果也幸运地得到了在南科大官网首页展示的机会。
但实际上,该课题的研究磕磕绊绊,极不顺利。整个过程持续至少2年之久,且最终的结果与我们最初设计的课题相距甚远。这让我想起唐本忠院士曾提到,“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课题会完全按照预期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有,这种研究不会有任何突破、不会给人带来任何惊喜。”所以,科学研究的真正乐趣在于它的不可预期性:一个很小的、意想不到的细节有可能彻底改变你的研究轨迹。我想,这也正是其吸引我们的魅力。
在南科大,我最大的收获是良师和益友。有了他们的帮助,才能使我一步步顺利完成博士学业。
我的导师陈树明副教授,是带我在科研领域升级打怪的授业恩师。刚开始在南科大学习时,有压力也有迷茫,但在与陈老师的良好沟通中转化为自我驱动。博士期间,陈老师强调要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也时刻提醒我们,要有科学精神,要注重自我学术声誉的建立。此时再忆,陈老师可谓我之楷模。正是陈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渊博的学识,启迪并引领我前进,亦使我明白自身的不足。
入驻工学院之前,电子系一直位于第二科研楼。当时我的宿舍在慧园,每天步行往返于慧园和二科,在南科大优美、空旷的校园中拾获美丽的心情、与师兄弟们交流实验心得,这段步行也一度成为每天实验之外最好的锻炼。课题组良好的氛围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同门,课余时间和师弟们一起参加了电子系“健体杯”篮球比赛,连续两年斩获亚军。在过往几年的相处中,我发现,不论是师兄师姐,还是师弟师妹,还是课题组外的小伙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正是有一帮优秀的、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身边,也促进了自己追求先进。
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小时候无拘无束,所以骨子里一直钟情于自由一点的工作(或者说时间自主控制性强一点),恰好科学研究大体上可以满足这一点。此外,正如前面所讲,科学研究的真正乐趣在于它的不可预期性,而我很享受这种不可预期时常带给我的惊喜,让我保持着对科研的兴趣。
在我追求职业理想的路上,“老师们”对我的人生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多次思想的转变都是在我的老师们影响下发生的。所以我一直也期望着成为一位老师,成为能对他人起到积极作用的人。
目前,我正在位于松山湖的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努力在新的工作岗位站稳脚跟,发展好自己的课题组,在未来继续稳扎稳打,力争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些有意义、有影响力的工作。
作为一名工学院毕业生,我想对各位师弟师妹说:时间过得极快,以自己的节奏高效做事;多请教身边人,每个人都有“过人之处”;未雨绸缪,提早为自己的简历添砖加瓦。
母校过往十年的精彩有目共睹,祝母校在第二个十年,稳扎稳打,更上一层楼!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最后,以十佳毕业研究生的合影与各位师弟师妹们共勉,希望自己可以秉承“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校训精神,在新的起点,继续发光发热!